3月21日至26日,本人参加了华东政法大学律师学院举办的广州市律师协会第四届律师事务所主任、管理合伙人领导力高级研修班培训课程学习。听了沪、杭、宁律界大咖和专家学者的讲授和现场教学之后,本人对于专业化律师团队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执业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大型项目、高额律师费的法律业务,只要京、沪红圈律所、大体量律所出来竞争,则所向披靡,本地化律所、中小型律所的竞争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经过这次现场教学和观摩,深切感受到京、沪著名律所强大竞争力的背后是律所的专业细分之深入和专业水准之高。如果说广州律师行业在专业化程度上属于1.0时代的话,则京、沪同行已经跨入2.0时代了。
律师是专业人士,业务水平是看家本领。在传统业务领域,业务水平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即使在细分市场,业务水平精湛与否也是决定能否高效处理委托事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这次培训课程介绍经验的中伦、锦天城、虹桥正瀚、大成、国浩、天册等律所,无一例外地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
关于律所专业化的问题,粗略总结如下:
一、律所专业化模式
律所的专业化模式主要有两种:
1、律所一体化管理,所有业务统一由事务所按专业部门分流承办。实行公司化管理的律所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
2、在律所内部形成一个自由组合的二级市场,由合伙人或者专职律师相互介绍或者合作办理不同专业类型的业务。实行非公司化管理的律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
二、律所专业化建设路径
律所专业化建设的路径大致有下列3种类型:
1、通过研讨会、行业宣传、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对外宣示和树立律所的专业化品牌形象。在这方面,从事刑辩业务的宋福信律师团队、广强所金牙大状刑事律师团队比较典型。
2、通过著书立说和串连授课的方式打造网红律师专业品牌形象。著名家事律师、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明军是这方面的典型。他经常性地对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规则,著书立说;或者针对公共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文章,持续向社会各界推送和打造其家事专业形象。
3、由专业团队持续不断地研究案例,跟踪专业领域的理论、司法政策和裁判观点,苦练内功,在个案中展现专业能力,在市场中建立口碑。
三、律所专业化建设的条件
律所的专业化建设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案源。不言而喻,案源多,思考就越多,实作能力就越强,经验就越丰富。反之,案源少,实践机会就少,收获就少。
一般而言,律师和律所的专业化,都是业务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自然选择,量变引发质变。浙江天册所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才形成今天比较明显的专业化分工,敬海律师事务所也是经过二十余年才发展才为海商事专业律所,贾明军律师则是经过十多年的执业才成为专业家事律师,这充分说明律师或者律所的专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当然,也有少量律师或者律所一开始就立志走专业化道路的,如宋福信律师团队,但其利用网络持续推送快速窜红的特点,不具典型性。
不管是哪一种选择,专业化建设都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一是足以支撑团队往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财力,二是一定规模化的经营。
走专业化道路,意味着要放弃专业领域之外的业务,舍去当前相当部分的律师费甚至客户。同时,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持续的金钱投入。没有一定的财力作后盾,专业化建设是虚弱的,或者是外强中干,不可持续的。
除了财力之外,律所的规模化经营也是专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具备一定规模的律所,客户数量和市场声望达到一种程度,就会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也有条件在律所内部形成一个自由组合的二级市场,这为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倘若一个律所律师人数和业务创收比较少,它的市场影响力就会很小,不容易获得业务,甚至没有资格去争取招投标法律业务,这样的律所就很难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撰稿人: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黄家章)